两百亩鱼塘,两个人管理,亩产1.2万斤,养出的鱼儿肉质更紧致、口感更好。在乐至县天池镇牛栏店村,四川常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利用自主研发的各种设备,玩出了水产养殖“新花样”——内循环高密度生态养鱼。
生态养鱼增效益
近日,记者走进四川常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看到,风送投料机正在作业。机器的一头,公司负责人毛晓云不停往里投放饵料;另一头,一根长60米的管道延伸至鱼塘中央。
随着一声轰鸣,管口以50米为半径向四周喷洒饵料,鱼塘顿时像炸开了锅,成千上万的鱼儿浮出水面,张口接食。“传统养鱼亩产2000斤左右,我们则亩产超万斤!”毛晓云坦言,是这些自主研发的“黑科技”,让养鱼效益翻倍。
毛晓云从事水产设备行业二十余年,深知养殖户的不易,特别是投料方面,费时费力。凭借对机械的兴趣,毛晓云开始自己研发更科学的自动化、智能化水产设备。现在毛晓云不仅拥有7项实用新型专利,还研发了增氧装置、吸污装置等。
在鱼塘右侧,4条5米宽、22米长的水泥槽一字排开。水泥槽两头都装有拦鱼网,其中一头还装有推水增氧装置,既能给鱼儿提供足够的氧气,又能让鱼儿在水流推力下“健身跑步”。“这样一来,鱼儿能一直保持逆流游动的状态,使得鱼儿的肉质更加紧实、口感更加细腻。”毛晓云说。
记者注意到,另一边的水泥槽上有两条长长的轨道。当毛晓云按下开关时,轨道上的自动吸污装置便开始运转。鱼儿粪便、饵料残余顺着流水槽,依次进入4个过滤池。
“第一个主要是过滤砂石和残留沉淀,后面三个过滤池放了活性炭,主要降低氨氮亚液ph值,对鱼儿的生长有益。”毛晓云告诉记者,养殖过程中产生的鱼粪和残存饵料会顺着循环水流进入沉淀池,通过沉淀脱水处理变成有机肥,用来种植水果蔬菜,整个过程实现养殖尾水零外排。
技术引领兴产业
养鱼先养水,维持水质的优良、稳定是取得养殖成功的关键,测水是水产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除了自主研发设备,毛晓云还联合机械设计院校,研制水下传感器,开发水质监测系统。“采集水质溶氧量、温度等参数,对水质实施24小时在线监测。”毛晓云告诉记者,根据手机上的实时数据,可以调剂藻菌平衡,智能控制增氧,创造更加优质的水体环境。
向科技要动力,向生态要效益。内循环高密度生态养鱼模式,既从根源上解决了鱼类养殖的污染问题,又能化废为宝。同时,整个水体实现了循环微流水养鱼,有效提高了水产养殖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得益于此,四川常笑水产有限公司200亩园区成功申报为市级农业科技园区,也是全市唯一一个水产类农业科技园区。
“我们正在建设高位池等基础设施,打造鱼菜共生发展模式,推动土地高效利用,形成良性生态循环。”谈及下一步发展计划时,毛晓云表示,作为乐至县科技特派员,将继续坚持科技引领未来、创新推动发展理念,向农户开展教学示范,为大家带来种养新技术、新方法。
近年来,乐至县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大力推广科技养鱼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积极培育四川常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成为首个水产类市级农业科技园区。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积极推广科技养鱼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打造一批科技养鱼示范村,培育科技养殖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